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会员专区 申请入会 信息发布 服务公告 政策法规 行业动态 下载专区

大型超市真不行了吗?

   线上分流、专业店竞争、疫情反复,近年来不少大型超市企业遭遇发展瓶颈,业界开始质疑大型超市,但比优特集团非但未收缩,还成功实现逆势拓展。

  在不久前龙商网&超市周刊主办的第十八届全国连锁商业战略发展论坛上,比优特集团董事长孟繁中结合自身企业情况,就大型超市业态的变革发展进行了主题分享。

  孟繁中表示,整体看,尽管遭遇电商、专业店分流及疫情冲击,比优特仍不断发展、持续壮大,这说明不是大型超市这个业态不行了,而是企业丧失了传统零售企业的原有优势,而劣势更加凸显。

  一是摆脱过去粗放经营模式、转为精细化运营。比优特一方面通过梳理SKU,加快新品汰换,淘汰滞销品,力求呈现给消费者齐全又有吸引力的商品;同时对标小卖店等商圈对手,从源头供应链改革,通过免除地堆费、进场费等措施优先保障拿到较低供货价,最终降低零售价,提升价格竞争力。

  二是降低成本,包括工资、房租、电费三大支出。通过优化动作、缩减时间,细化岗位设置、合并冗余岗位精减人力,提高人效;砍掉无效卖场面积,减少资源浪费、降低营业成本,实现降本增效。


 01

不是大型超市不行

 

  “大型超市真不行了?我看不是这样,至少比优特不是这样,我们的发展历程证明大型超市是行的。”

  孟繁中介绍,比优特进入超市行业已逾20载,从最开始的鹤岗小城出发。鹤岗是一个小城,也是煤炭城市,人口89万(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),2012年出现发展危机,经济下滑。

  后来在保亭会的帮助和指导下,比优特在鹤岗销售额依然做到10个亿,有12家超市。

  “这仅是一个89万人口的城市,而且消费低迷,我们都可以做到10个亿。这给了我们信心,继而走出鹤岗到哈尔滨,又从哈尔滨发展到沈阳。”

  2013年比优特销售额8个亿,2021年超市板块上涨到42个亿,这9年平均每年以20%左右的速度增长。其中5年前进入哈尔滨主城区开的第一家店,4500平米,如今做到年销3个亿,每年都在增长。

  “所以,我想对很多找理由说现在市场不行了的人说,看看这些数据能否给你一些信心。”不是大型超市这个业态不行了,是你的店行不行!要想活得好就要彻底变革,由过去粗放式经营改为精细化运营:一是提升销售,二是降低成本。

02

变革运营模式提销售


  首先我们要尊重不同业态的商业逻辑。


  便利店的优势是便利、劣势是商品不全,面积小、价格不便宜。因为是独立小店,供应链较弱,拿货价较高。大型超市的优势是商品齐全、面积足够大,而且价格便宜,因为有供应链优势,拿货价较低;劣势是不便利,这是大型超市的硬伤。

如何扬长避短,守住大型超市的优势、进而提升销售,至关重要。

  比优特一是通过梳理SKU,加快新品汰换、淘汰滞销品,力求呈现给消费者齐全又有吸引力的商品。“商品多、单品多不等于商品全。有2万个单品,但有没有半年都卖不掉的?食品有没有三个月零销售的商品?假如这些商品占到50%甚至70%,能叫商品全吗?只能叫商品多。商品全是指有效的商品,不动销的商品多不叫商品全。”这倒逼我们必须提高采购水平,采购的是不是顾客喜欢的商品。商品力强,肯定不是三年、四年不变,而是在不断汰换中保持商品鲜度与活力,才能提高商品力,真正做到商品全。

  二是调整价格。通过和小卖店等商圈对手比价,找到价格过高商品、分析背后原因,从源头开始改革,比如为供应商免除地堆费、进场费等冗余费用,从而拿到较低供货价,最终降低商品零售价,提升价格竞争力。

  2019年时,比优特连续半年同比销售额和毛利出现下滑。通过同店可比分析,发现我们的价格太高了,员工调研显示,我们90%的员工买商品都不从比优特买,员工反映比优特太贵了。

  我们就开展对标,对标夫妻店、小卖店,就跟他们一个价,这样下来有4000多个单品降价。其中发现,有200多个单品是赔钱的,因为进货价比小卖店的零售价还贵。

  原来供应商供货有两条渠道:大型超市是一个价格体系,小卖店等小店是另一个体系。结果给大型超市的价格比小店还贵。因为大店有地堆费、进场费等费用,拿货价自然水涨船高,导致零售价高于小卖店。

  后来我们采购时先不谈这些费用,首先是价格要降下来,和小卖店是不是一个价格,“我们做连锁超市,企业规模几个亿、几十个亿,可进货价还不如小卖店便宜!”当年调整完后,比优特的销售明显就上去了,2019年下半年有的门店销售额增长了百分之三四十。

  这些都源于两点:一是你的商品真的全吗?一是你的价格真的低吗?如果这两点没做到,大型超市凭什么还能活着?


03

降低营业成本提效益


  超市三大成本:工资,房租和电费。

  最大的是人工成本,和人数有关。当工资水平差不多时,人力成本就取决于用了多少人。“和有的企业相比,我们的人效是对方2倍,同样的销售额我用40个人、对方用80个人,如果是竞争对手,肯定对方成本要高。”提高人效的关键在减动作,员工的无效动作要逐个减掉,而不是简单减人。比如,三四年前我们门店开业前生鲜员工要提前2小时到场,后来发现把商品陈列好,服务了二三十个大爷大妈后就无事可做了。所以我们进行调整,不再要求提前2小时到场,改为提前10分钟、后来改为20分钟。

  除非做活动,一般情况下提前20分钟够用了。早上豆芽、豆腐等商品热销,但只有10-20个品项,保证首批集中来的顾客能买到商品就可以了。开业后开始大量补货,补一两个小时,高峰期来了,货也丰满了。

  效果是一样的,但员工上班晚来了1小时40分钟,员工很开心,人工成本也降下来了。

  再看开业后。比如三四年前我们关店时,最后一个顾客离开卖场后10分钟内员工要退出卖场。但有反映说收银员不行,因为收银员要核对现金,还得登记表格,50元的几张、10元的几张等,10分钟不够。

  最后我们决定不在闭店后查现金了。收银员把底钱500元留下后,剩下的钱打包放在办公室。第二天出纳员收钱时在监控下点钱,账对上就可以了,对不上就找收银员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。

  这只是一些小案例,其实大型超市流程繁琐,该减的动作太多了,很多都没必要。30分钟的工作可以用10分甚至5分钟完成,但没有完成。对员工来说在上班企业就得开工资,但企业怎么考虑?工作得有效率,还有岗位设置不够精细,很多岗位可合并。

  企业和管理层要考虑怎么做更有效率。比如正常一位员工200工时/月,只要减掉200个小时,就等于减掉一位员工,通过优化动作缩减时间削减人力,而不是硬减。

  其次是房租和电费。

  我们的房租、电费跟面积有关,要看有效面积,看坪效。

  假如3000平米就够,为什么还保留4000平米的卖场?库存、电费、员工工作量都会增加,所以比优特会砍掉无效的面积。砍掉之后人工成本、电费、租金降低了,成本下来了,不就盈利了吗?

  大型超市不会消失,因为大型超市能给顾客更多选择空间、对厂商的活动、新品推广也很重要。线上不能代表一切,也不可能取代线下。

  “大型超市一定行,希望零售同仁共同努力,把我们的行业做得越来越好。”孟繁中说道。


辽宁省连锁经营协会

地址: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16号2518室 联系电话:024-31078878 协会邮箱:lncfa_org@163.com